端午節的由來
發表: 2018-06-15
端午節,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,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。
端午節的名稱叫法達二十多個,如有端五節、端陽節、重五節、重午節、當五汛、天中節、夏節、五月節、菖節、蒲節、龍舟節、浴蘭節、屈原日、午日節、女兒節、地臘節、詩人節、龍日、午日、燈節、五蛋節等等。
而端午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:
紀念屈原說
戰國時期,屈原實行政治改革的主張未能實現,被削職流放,后楚國亡,屈原內心痛苦,于五月初五投江自盡;以后,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各種風俗,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。這是流傳最廣的說法。
紀念伍子胥說
春秋時期,伍子胥楚國人,吳王闔閭死后,其子夫差繼位,大敗越國,越王勾踐請和,子胥建議,應徹底消滅越國,夫差不聽,吳國大宰,讒言陷害子胥,夫差信之,賜子胥寶劍,子胥以此死。后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,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幾年伍子胥之日。
紀念孝女曹娥說
曹娥是東漢上虞人,父親溺于江中,數日不見尸體,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,晝夜沿江號哭。過了十七天,在五月五日也投江,五日后抱出父尸。就此傳為深化,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,令度尚為之立碑,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諫頌揚。
惡日禁忌說
漢代人認為,五月五日為惡月、惡日,且有“不舉五月子”之俗,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嬰兒無論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撫養成人。一旦撫養則男害父、女害母。甚至出現了“五月到官,至免不遷”,“五月蓋屋,令人頭禿”等說法。這一習俗至遲從戰國開始流行,迄至漢代盛行不衰。此俗在漢人王充的《論衡》、應劭《風俗通》以及《后漢書》中,多有記載。
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,以除瘟、驅邪、求吉祥,因而出現了相關的文化活動,形成了頗有特色的端午節。
夏至說
首倡夏至說者為黃石先生,1963年他在《端午禮俗史》(香港秦興書局1963年出版)一書中提出,端午節如涓涓之水發源于遠古時代,三代匯為川流,秦漢擴為河,唐宋納百川而成湖海。
端午節源于夏至說聞世后,學者吞吐百家,從更廣泛的視野去研究。1983年,劉德謙先生在《端午始源又一說》(《文史知識》1983年5期)中,認為端午來自夏、商、周時期的夏至,且提出端午節中“斗百草”、“采雜藥”等與屈原無關。劉德謙在《“端午”始源又一說》和《中國傳統節日趣談》中,提出三個主要理由:
權威性的歲時著作《荊楚歲時記》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,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。至于競渡,隋代杜臺卿所作的《玉燭寶典》把它劃入夏至日的娛樂活動,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。
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,如“踏百草”、“斗百草”、“采雜藥”等,實際上與屈原無關。
《歲時風物華紀麗》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:“日葉正陽,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,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。由此端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。
2006年12月在韓國首爾舉辦的國際學術會上,中國社科院民族學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何星亮先生,提出他的新研究觀點,補充夏至說,提出端午節即夏至。
蓄蘭沐浴說
據《禮記》載,端午源于周代的蓄蘭沐浴。古人五月采摘蘭草,盛行以蘭草湯沐浴、除毒之俗?!洞蟠鞫Y記·夏小正》:“五月,……煮梅,為豆實也,蓄蘭為沐浴也?!鼻毒鸥琛ぴ浦芯罚骸霸√m湯兮沐芳,華采衣兮若英?!蹦铣喝俗阢痢肚G楚歲時記》云:“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?!贝怂琢鱾髦撂扑螘r代,又稱端午為浴蘭之月。
勾踐操練水軍說
宋代高承《事物紀源》刊文,端午源于春秋時期越王勾踐于是日操練水軍?!妒挛镌肌芬对降貍鳌吩疲骸案偠芍缕鹩谠酵豕篡`,今龍舟是也?!?/p>
關注我們
廣州市天河四維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? 版權所有 咨詢熱線:020-87387699 87328485 87328681